韩浩月
巴黎大审法院于当地时间23日中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23日18时30分)紧急审理禁止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的请求。在经过审理后,该法院驳回禁止拍卖的申请,判定拍卖继续进行。如果不出意外,兔首和鼠首将被如期拍卖。——这个结果,和之前的媒体猜测一样,兔首和鼠首的回归渠道,目前似乎仍然只有用购回这条道可走。
流失文物究竟“买还是讨”?,现在已经不是个问题,由81名律师组成的“追索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诉讼律师志愿团”,不仅意味着官方和民间对待流失文物追回方式达成了意见统一,更标志着跨国追讨流失文物展开了事实行动。四年前,一只“鬼谷子下山纹元青花大罐”在英国拍出折合人民币2.3亿的天价,即将被拍卖的鼠首兔首,预计拍卖价达2亿元人民币,但少了中国买家的捧场,恐怕佳士得的如意算盘很难能够像以前那样打响了。
据报道,由20世纪末开始,中国文物成交价以每年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速度向上飙升,1997年波及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没能影响这种近乎疯狂的膨胀速度。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阴谋,是国际资本利用中国新富们的爱国热情,对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财富进行“第二次掠夺”。这种带有尖锐批评色彩的观点,西方国家自然不肯承认,但不得不说,很长一段时间内,正是中国人的非理性收藏观念助长了国际文物炒家的阴谋得逞。
这些非理性收藏观念包括,将回购文物当作爱国的一种体现。保利集团于2000年花费近3000万港元,拍回圆明园流失文物铜牛首、铜猴首与铜虎首;澳门人何鸿燊在300年和2007年,分别斥资700万港元和6910万港元买回铜猪首、铜马首捐献祖国。每当类似个例发生,舆论总会对慷慨解囊者冠以“爱国企业”、“爱国华人”的赞誉,当然,爱国人士的一片拳拳之心不容质疑,但对此做法的过度褒扬,无疑强化了这样一种意识:回购流失文物,既是爱国的一种体现,又能证明我们的国家真的富裕了。但据央视近日《新闻1+1》透露,“中国失落文物高达百万件”,如果一一购回,那得花多少钱?再者,经济增长不是衡量国家强大的唯一标准,在历史问题上立场坚定,维护国家尊严,也是一个国家面对权益遭受侵害时的正确态度。
对国宝级文物收藏的盲目追捧,一些新兴富豪阶层“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炫富心理,以及收藏行为主要用于加价出售牟利等非理性收藏行为,不仅导致国内收藏市场金钱至上、假货横行,更加剧了国内文物通过走私渠道流向国外。《谁在收藏中国》一书的作者吴树,揭开了表面红火的中国文物市场的黑幕:一农民造出假文物令专家和高科技无法识别真伪,险被国家博物馆和故宫收藏;一天四海关查获走私文物15512件;天价做局蒙骗新入场的收藏家……高端收藏的混乱,也让整个民间收藏市场一片乌烟瘴气,演员王刚在北京电视台主持的一档名为《天下收藏》的鉴宝栏目,就以经常砸遍全场假文物而著称。在文物收藏成为新贵炫富、投机取巧、牟取暴利的工具时,这种具有文化意义的行为也便逐渐脱离了它的本意,沦为物质时代攫取财富的手段。
中国官方公开表明的不支持采取购回方式促成文物回归态度,表明了今后中国在追讨流失文物工作的立场。此举必将引发大众对于文物的真正价值、文物的收藏观念等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在这种大环境下,政府还应下大力气打击文物走私行为,引导民众进行理性收藏、合法收藏,让收藏在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方面体现更大价值。贝利尼家族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收藏家族,是有着600年历史的收藏世家,贝利尼家族的第十七代传人路易吉·贝利尼2006年在接受上海《外滩画报》采访时,表示出对战争与掠夺行为的反感,“艺术是所有时代中最美的旋律,文化是一个民族记忆和历史的生命线”,一直以来,这都是贝利尼家族秉持的收藏信条,在国外,这个信条也为绝大多数民众所信服并长期传承,形成了真正的收藏文化。同样,国外的民间收藏动机通常都很单纯,多是出于个人爱好,没有那么多的“附加条件”。
中国是文物大国,数千年的文明史,让我们脚下的几十尺文化堆积层,为各个时期的宝藏所充满。但在贫弱时期,这些宝藏被国外列强强行掠夺而去,又给我们的文物大国之名,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的精品文物,陈列在别的国家的博物馆里,而现在我们索回它们的最有效的方式,居然是彬彬有礼绅士一样地在拍卖厅拍卖厅举槌买回,这是一个无论如何都说不通的道理。想让本该属于我们的文物回归故土,一是需要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让它们名正言顺地归来,二是要创造良好的国内收藏市场秩序和环境。后者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如此,中华民族的瑰宝才算真正的物得其所,为延续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提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