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我所在的编辑部炸开了锅,年轻的记者们在工作聊天群里传递着从省城《三湘都市报》传来的惊天爆料:省城某有影响力的报纸一位编辑,两年内与168位女人发生关系。
《三湘都市报》记者称,原定于次日见报的重头报道,因为有关方面的干预而临时撤稿。付出了千辛万苦采来的报道夭折,是因为报网互动的结果,“湖南在线”提前进行预告,结果“走漏了消息”。
最震惊的当然是我,因为当事人在读书时我就认识,他走上新闻岗位,还是我鼓励他从偏僻山镇报考本报的,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他去了长沙某大报,成了骨干编辑。
为了湖南媒体的声誉,也为了他,我决定保持沉默。想不到的是,周日晚上我浏览网上新闻时,人民网和凤凰网等网站已将此事披露出来。
我只能为他叹息,他本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诗写得不错。邹岳汉先生主编的《中国散文诗二十年》中,本地区的散文诗作者只提到我和他,而那时候他还是个在校学生。
网民们一片谴责,称他为“陈冠希的师傅”“采花大盗”。我不想为他辩解,因为他肯定犯了错,他以“离异男人”的身份与众多女性交往,其实他有一个美满家庭。但我只想反问一句,为什么他能那么轻易得手呢?
168个女性中,不排除其中一部分人是寻找真爱。但也不排除有些人本来就是为了寻求剌激。不然,许多人第一次见面为什么就上了床?有的还是在舞厅包房里。为什么有百分之四十的女性不提出戴安全套?一个真正寻找真爱的女性,与陌生男性初次见面,应该是衿持的,对异性应该有一个深入了解的过程后才发生肉体关系,何况大都是女知识分子呢?可是,从披露的情节来看,仅凭他花言巧语便宽衣解带,这样的女性如果说受到了侵害实在有些滑稽。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起事件之所以披露出来,应该还有幕后原因。那么隐秘的“寻花问柳录”,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得到的。希望当事人都好好反思吧。
附人民网3月28日报道:
他的网名,单行线、蒹葭苍苍、青花瓷……
他的活跃时间,晚上9点到凌晨2点。
他的自我包装:大学教授、广告公司老总……总之是耀眼的单身男性。
他的主要狩猎目标:35-42岁的本地离异女性。
他的“成绩”相当骇人:730天内,168名女性和他发生关系。
3月24日,一位调查他3个月的律师向三湘都市报投诉,提供了该人的一些资料。经过记者的详细调查,这个将婚介网站作为平台,骗取离异女性感情的网络骗子渐渐浮出水面。
数据:一份168人的“狩猎”记录
记者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一份通讯录显示,这个网名叫单行线的男人,在两年时间里居然和168名女性发生了关系。
这份由单行线亲手制作的通讯录并非那么简单,除了该有的联络方式外,还有这些女性的年龄,生活及工作状况。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这份长达13000多字的通讯录里,单行线还在每条通讯末尾,露骨地描述了与该位女性的上床感觉。
记者统计发现,该通讯录内90%的女性出生年龄在1965-1970年之间,80%是长沙本地离异女性,更有60%是教师、白领等女性高级知识分子。
更触目惊心的是:40%的女性在跟他发生性关系时,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手法:瞄准本地离异女性
几乎一周时间内,就会有一位女性落入单行线的“魔掌”。
但从他的相貌来看,可能会让你失望,并非某电影明星那般,“少妇杀手”的外形,从照片上和受害人的描述来看,单行线的样貌普通。
那么,单行线这个女性中的“万人迷”,到底有着什么与众不同的魅力?
单行线的手法也并不高明,他首先在某网站,登记成会员,留下联系方式,放下“钓饵”,然后主动出击或守株待兔,就在该网站寻找自己的“猎物”。
单行线的成功率相当之高,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定位”准确。
他的主要目标人群是“本地离异妇女”,因为“一是该人群感情空虚,容易让人乘虚而入;二是她们大部分有体面的工作和地位,一旦发现被骗也不敢声张,让单行线这样的人能一再得手”。
当然,单行线也熟谙此类女性的心理,每次“出击”都给自己戴上教授或企业老板的耀眼光环,而且婚姻也“恰到好处”的离异,加上他不俗的谈吐,许多女性都在他编织的美好生活蓝图前意乱神迷,让他轻易得手。
单行线能在两年时间频频得手,他的保密工作也是做得滴水不漏。
不说每次和女性交往编织的假履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更换自己的QQ号和联系方式。
更夸张的是:他在网站上传的照片,居然是某省卫生厅副厅长,当有女性问起为何不像时,他就狡猾的推脱是自己发福,体型变化了。 (来源: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上一篇:上厕所被人直播,隐私尽收眼底(图)
下一篇:关注脐下三寸是对年轻人最大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