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如何让读书变得更有用
宣华华
日前,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来说,考生仍偏少。不容忽视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新闻晚报》3月29日)
“万名学生弃考”消息弗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人们纷纷在探讨“为什么”,并从学费、就业等多角度分析,而且特别关注于“读书无用论”。其实,无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重要的是如何让读书变得更有用。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多上几年学、多读一些书,长久来看肯定是“有用”的。但问题在于,读书的“有用”性,往往不会立竿见影,而需要时间去慢慢验证。甚至,大学生所面临的 “就业难”,反而让读书显得“无用”。因而,某种意义上说,为了让读书变得更有用,也就需要一些短期效应,以尽早凸显读书的价值。
为此,读书就必须实现一种“累积效应”,每多读一天的书,就多增一分“含金量”,而不能让大学生渐渐读成“书呆子”,甚至于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反而还不如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说白了,就是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保持一个强健的体魄;既要能够钻研学术,也要能够适应社会;既能适应复杂的脑力劳动,又能承受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正是我们已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
同时,读书还必须体现足够的实践性,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过程,都应该让大学生多动手实践,时刻为今后实现就业做好准备,“‘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关键之处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理应从大学课堂中消失,而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习的过程改造为与实践同步的过程。即便是一些纯理论性的学科,在教学上也应给大学生更多选择空间,鼓励大学生更多地迈向应用领域,逐步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而不至于埋葬于纯粹的理论。
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大学教育方式先要解放大学教师,要让教师从评职称、发论文等方面解放出来,减少教师所受的教学以外的不必要干扰,而能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接地气”,保持对本学科最新应用领域的熟悉,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时将最新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大学生,而不再保持十几年不变。当然,为了解放大学教师,就必须改变大学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消减由此带来的各种繁文缛节,并为广大教师创建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
说到底,假如高等教育真正能够让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不至于出现学历与能力倒置的问题,读书在一名大学生身上显得非常“有用”,则“读书无用论”之类的声音就会销声匿迹,没有条件的人也会积极创造条件上大学,才不会再度重演“万名学生弃考”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