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要进军内地市场了,可惜的是,注定失败啊。也许你不信。
华语影坛里有种导演就是为钱而生的,内地是冯小刚,台湾是朱延平,香港就是王晶。冯小刚的电影固然庸俗,但好歹不算是粗制滥造,而朱延平与王晶则是不折不扣的“数量之王”+“烂片之王”,考虑到台湾电影市场惨淡(每年仅出品十几部),朱延平在每年扮演“救市”的角色,倒也有情可原。倒是王晶,这个习惯于抄袭拼凑、粗制滥造的钻营者,才真正是香港影坛的那个祸害。香港本土影业在1993年之后急剧下滑,人人失去了对看电影的渴望,这与观众厌倦了本土电影的粗俗不无关系,而这些烂俗之作的本源,就是这位传奇版的香港导演——王晶。
背景:王晶携三大作品进军内地
2008年到2009年,香港电影以《投名状》、《赤壁》、《画皮》、《叶问》、《游龙戏凤》等为代表,纷纷在内地捞钱过亿,成了市场上的最大赢家。而在香港呼风唤雨,不惧陈可辛、吴宇森、刘伟强诸人的王晶,于征战内地的环节上也只能俯首称臣。王晶本次卷土重来,却没有事先精打细算,如同《金钱帝国》上映之后即遭猛烈的批判,让他也不由得开始自我忧心。
王晶进军内地,与大多数香港导演一样调整了演员阵容,本土女星被遗弃,内地女演员还是获宠担任“晶女郎”,以此拉近与内地观众的距离。王晶采用影帝扎堆打头炮,《金钱帝国》里就有梁家辉+黄秋生的影帝组合,以此来增强电影的保险型。且当下谈及电影,王晶每次开口放话之时都极尽对内地的谄媚,譬如他称赞“内地女演员比香港女演员有素养、更专业”,其实就是一种故意拉拢内地媒体,制造舆论好感的手段,而他所张扬的“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内地”的口号,更像是一种模棱两可、引人质疑的双关语。
记得尔冬升接受魏君子采访时说过一句话:“说冯小刚是内地的王晶,那是抬高了王晶”,话里虽然饱含了部分私人恩怨,却也是不无道理。冯小刚吃东北华北,朱延平吃台湾,王晶吃香港九龙,三位导演早早的划开了地盘,成为各自领土上的票房之王,不过他们一旦越界就会有些水土不服了。尔冬升坦言冯小刚到了香港“连二流导演都打不过”,事实上也是如此;朱延平在
1990年集齐无数名角拍摄了《火烧岛》,票房也不理想,而他进军内地之作《一石二鸟》也没赚到太多甜头;王晶进军内地的《野蛮秘籍》和《雀圣》也一样票房惨淡。三个人的失败其实各有其自身的局限:冯小刚的“山药蛋派”风格无法引起港人的认同,朱延平的电影风格与内地观众欣赏习惯相差颇大,王晶则是一味流俗于小打小闹。其实内地市场是很欢迎他们来捞钱的,只是捞钱需要找门道,朱延平顺应了这个时代的走势,斥巨资集合周杰伦、蔡卓妍、陈柏霖等两岸三地明星打造《大灌篮》卷土重来,票房终于过亿;反倒是王晶,一味采取中成本的制片道路,不懂变通,就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了。
2009年他携了《金钱帝国》、《大内密探灵灵狗》、《未来警察》等电影进军内地,妄图狂捞大笔资金,实际上很难如愿。
可以说,王晶这次进军内地市场,注定失败。
障碍一:题材恶俗,观众反感
时到如今,钱文琦等昔日搭档还在坚守者三级片的最后战场,王晶已经洗手不干,他说如今“投资三级片和文艺片都没市场”,连投资许鞍华的两部《天水围》都没奢望回本。王晶一直是从商人的角度看问题,拍片只为赚钱,而不顾舆论和口碑,他在历史上还是有那么光辉的一刻,比如《赌神
2》就本土收获了
5000多万港元,之后的赌片,不管是赌侠还是雀圣,都几近是狗尾续貂之作。王晶曾红极一时的作品还有《精装追女仔》系列,去年重拍此类的动物喜剧《七擒七纵七色狼》,票房又近乎惨淡。说起来影坛风云变幻,王晶的电影更是在其中格外飘摇,事实上他在组建“最佳拍档”公司,拍完《古惑仔》系列电影之后就已经跌下神坛,开始自我衰退了。
王晶的辉煌衰落似乎跟香港电影是平齐的。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年代,王晶延伸了“追女仔”的动物喜剧模式题材,开创了“赌片”的一大类型,并将“无厘头”电影发扬光大。王晶对香港票房的贡献似乎应该值得铭记,只是港片掉落,他也近乎没了灵感,内地观众对传统的港片桥段已经不感冒了,《家有喜事
2009
》的败落就是一个榜样,这也印证了香港电影难以创新的囧境。连一向创新求变的徐克都要遭遇滑铁卢,更别说只会抄袭拼凑的王晶了。
另外,扣在王晶头上的那张“烂片王”的帽子也会让观众在影院选片之时产生一份犹豫。王晶的电影无非是靠低俗笑料来取胜,充满拼贴式的特色和拿来主义的模仿,这样孕育出的复合式电影在一段时间内还可以抓住观众,但长久一致化没有变革,就不免引发观众的生厌。且王晶不擅大场面的掌控,他比较爱嬉闹,不按套路出牌,习惯堆砌闹剧而不愿做正统的叙事,他“烂片王”的名头除让观众望而却步外,导致的另一恶果则是引不来更多的投资和知名演员。
障碍二:选角保守
新人难捧
和张艺谋的“谋女郎”、周星驰的“星女郎”、冯小刚的“冯女郎”一样,王晶也有自己的“晶女郎”,也算是导演的金漆招牌。但不同的是,张艺谋、周星驰、冯小刚都拥有不俗的造星功力,且这种造星运动也大多伴随着选秀等诸多娱乐操作(如《幸福时光》的董洁、《功夫》的黄圣依),王晶在香港影坛的光辉岁月也捧红了张敏、邱淑贞、翁虹等一系列明星,不过莫忘了那个时代的王晶可是三级片的老祖宗啊。如今的王晶表示“不拍三级片了”,也就意味着他少了靠剥人衣衫造星的可能,那么“星”女郎的走红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王晶把这一切归咎于宣传费的欠缺和广告渠道的缺乏,却没有注意到自身并不擅长纯净的“造星运动”。王晶翻拍经典“动物喜剧”《七擒七纵七色狼》,找上内地女星孟瑶,极尽色欲招欢,却想不到观众早已经厌恶了这种低俗的野兽喜剧。孟瑶早年出演黄健中的情色片《银饰》,影片富有争议,她却也没走红,如今的刘洋也一样,大陆气质太明显,本身也欠缺明星气质,注定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内地观众所说的“新人不如旧人”也不无道理。在这个主张消费的信息时代,我们当然是更愿意去看舒淇、邱淑贞这些大明星所演的电影。
事实上,王晶已经招不来梁朝伟、金城武、甄子丹这些一线的华语明星,能集齐的古天乐、黄秋生、梁家辉等人虽然知名度不小,却没有那么强大的票房号召力。陈嘉上在金像奖之前的座谈上讲“香港的男演员太强了,女演员则青黄不接”,这话总是有点绝对化了,香港总是还有梁洛施、薛凯琪、江若琳、邓丽欣、蔡卓妍这些潜力股,大片不捧她们,才造成这些人走不出香港的弹丸之地。
CEPA的合拍规则让港片纷纷选择香港男
+大陆女的组合方式,却忘记了香港女
+大陆男的法则其实同样适用,倘若王晶反其道而行,采用香港女星扎堆的方式作卖点,也许能出人意料的突出重围。奈何他的思维观念还是老一套,继续二流的组合方式,“晶女郎”捧不起来,影帝扎堆也没大用,不免在各个方面都落了下风。
障碍三:大片时代低成本制作难突围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大片横行的时代,有号召力的导演纷纷振臂一呼,招揽两岸三地最重量级的技术人员、演员参与大制作,追求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电影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张艺谋、周星驰的电影甚至引来了国际投资,而这些电影也造就了无数的“亿万导演”,以香港导演为例,吴宇森跻身“三亿俱乐部”,陈可辛、陈嘉上都打破了两亿的票房数字,而“一亿俱乐部”更云集了李仁港、刘伟强、周星驰、叶伟信、唐季礼、于仁泰等人。这些票房大户都是王晶的同辈、后辈,王晶自然也难以服气,今年就带了《金钱帝国》、《大内密探灵灵狗》、《未来警察》等电影前来打擂,想要瓜分内地市场,不过话说回来他能如愿吗?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这几部电影,《金钱帝国》已经上映,口碑不佳,首日票房也不理想。《金钱帝国》是难以取得高额票房的,一来是因为影片粗制滥造,观众不高兴,二来便是档期不好,《金钱帝国》在4月29日上映,与正当红的《拉贝日记》算是同台打擂,更何况它前有锐气未退的《南京!南京!》,后有虎视眈眈的《金刚狼前传》,想过亿都没门。《金钱帝国》的票房估值应该不会超过6000万的上线,而《大内密探灵灵狗》也基本上会维持在这个数字上下,因为王晶作品的格调、制作水准都要远逊于星爷自主创作的那部《大内密探零零发》,古天乐和徐熙媛、樊少皇不能称为卖座保证(《保持通话》就可以看出来)。王晶唯一一部有希望过亿的片子应该是《未来警察》,片中的刘德华、范冰冰都有不小的票房号召力,只是电影还需看档期,要知道刘德华+范冰冰的史诗片《墨攻》在内地也仅仅是收获了6000万而已。
如今的香港电影界,合拍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英皇的杨受成就曾表态“做不成合拍片,坚决不拍”,足以看出香港电影身上所缠绕的枷锁有多重。如今的观众都习惯起看大片,香港电影也基本上瞄准了泛亚洲的制片路线,采用集中投资大制作的方式,造成了中小成本电影生存困难的状态,王晶是这一产业变化过程里的受害者,原本的江湖地位已经受到了莫大的挑战,更何况王晶本身的许多限制,他也走不上大制片路线的产业链。王晶在
2008年的制作基本上是中小型为主,其中还包括了一部斩获四座金像奖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不过这跟朱延平投资何平的《挖洞人》一样,小小的荣誉和口碑只能算是短暂的瘙痒,而无法改善其根本的境遇。2009年,王晶继续冲击内地,等待他的,必定是另一次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