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出版干了二十多年了,在林子里呆得时候也些太久了,所以一般我是见怪不怪了。但这次老阎同志在无锡被袭一事(下叫“袭阎事件”),我怎么左看又看不太像是真事呢?
首先,如果“袭阎事件”发生了之后,老阎同志的那本我本来不可能多看几眼的什么什么兴什么什么亡的书,没有被强力推荐到首页上,那么,这个事件的真实程度可能接近100%。
但是,再请诸位细读一下写此全过程的那个人的文字,你就会发现,这里有很多问题:
“网友称:
……此人在阎先生与读者交流过程中一言不发,到阎先生进入签名环节时依次序排队,轮致阎先生为他签名时突施袭击!该男子被带走后,另一瘦小眼镜男子与现场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并大骂“汉奸”等侮辱性词语,从该眼镜男言行估计为袭击者同伙。”
“另一在现场目击事件全过程的学生家长略显气愤地说:
今天中午正好到新华书店给小孩子去买教辅书,听到广播里介绍1.30分有阎崇年先生的签名售书活动。正好本人很喜欢先生的书,在加上百家讲坛先生的节目是遇上就不换台的。赶紧找到阎先生的……《明亡清兴六十年》两套赶去排队,签名售书处已经拥了很多的读者了。1.30分,阎先生如期到达,……(此时袭击者就在我前面,一言不发。我不由的注意看了下,因为在他背后,只注意到年纪大概27、8上下,较高,左臂有大片的白斑)。交流大约进行了1小时左右,阎先生开始为读者签名售书。轮到为该男签名时,趁阎先生低头签名时,斑点男突施袭击,以掌掴阎先生脸部,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员都被惊呆了,工作人员迅速将其制服并扭送二楼。阎先生也惊愕无比,但随即恢复继续为读者签名。在我走出签名区时,一瘦小的眼镜男子(大约20多岁)与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试图冲入签名区,我断断续续听到眼镜男大骂‘汉奸、活该’。等侮辱性语言,同时工作人员不断向其说‘学术问题不要这样表达’等。”
用“网友”和“另一在现场目击事件全过程的学生家长”的话来转述所发生全过程,这可信吗?可能是这样转述,会给他自己省去很多可能产生的法律上的麻烦?
最滑稽的事情出现了:
很快,这位仁兄就又了解到更精彩的内部消息,“袭击阎的读者网名‘大汉之风’,安徽人,现在上海做生意,是因对阎赞美满清入关及剃发易服的观点不满而策划这次行动的。”
之后,又有新的动作,说“昨天致电与“大汉之风”一同前往签售现场的网友‘炎汉苗裔’后,获悉‘大汉之风’被无锡警方处以治安拘留15天加罚款1000元的处罚。这是治安处罚中最重的处罚。”
然后,这位郭姓的人也不忘记告诉大家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不过,阎先生在事件中并未受伤,事后平安离开了无锡。”
真是一个完整的有些像电影的故事。
我看这个事件极有可能是杜撰出来的。因为,按生活常理分析,没有人会首先把阎同志要签售什么书的书名给写出来,而是要直接写被袭击的一瞬间的精彩过程。第二,居然有好事者,早就看着站在自己前面的家伙不那么地道了。而正是此人最后袭击了阎同志。这是不是有点胡扯?人家一言不发有什么毛病吗?难道要张牙舞爪的吗?此外,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你居然记忆那么好,还记得是站在你眼前的那个人?难道那个人是明星吗?如果不是明星,难道他长了一张明星的脸?于是,就出现了什么长白斑的事情。(老张我尤其反感这种低水平编造出来的“侦探故事”。)另外,记者既然能拍摄到阎同志的签售照片,难道就不能拍摄到被打后的混乱场面吗?此外,进一万步说,即便是阎同志被袭击了,那么,你怎么那么快就知道了袭击者居然有个网名叫什么什么呢?他的网名与袭击行为有必然的联系吗?另外,阎同志“事后平安”离开了无锡,你怎么知道他是“平安”地离开呢?他没有去医院吗?
而且,这些疑点都不算,最重要的是,你居然知道他“是因对阎赞美满清入关及剃发易服的观点不满而策划这次行动的”?这不是太有炒作之嫌了吗?应该说,有很多知识分子是头脑有些幼稚的,你这样一炒作,他们一定会想,“那阎同志的那本《明亡》什么的书的观点会如此激进到让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出手打他吗?那我一定买一本来看。”呵呵,于是,那本《明网……》的书就冠冕堂皇地出现在了你的眼前,于是,你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上一本。
更滑稽有趣的是接下来还有续集:那个根据网友和一个现场的人说故事的人,又继续写文章,要与那个袭击阎同志的虚幻人物进行历史对话。什么几个问题的探讨啊,什么什么的。
靠,还有完没完?
说心里话,玩出版玩这么多年的我,真的有点服了。尽管我不买这账,但多数人还是看不出来的。我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炒作,一看就是_________假新闻,一看就是一些书商玩的又一出把戏。
实际上,书商玩噱头的事情多了去了。像前几年的什么《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宣传。这是一本根本子虚乌有的东西,硬是被中国的一些王八蛋书商给宣传得像真事似的,好像此书早在西方是什么经典了。
如果是真事,也就没有什么。关键是,硬把红的说成黑的,硬把无的说成有的。这让我感到,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很受伤,很受伤。作为一个出版者,又感到很无奈,很无奈。其实,我也承认,这“袭阎事件”如果是为了炒作,把《明亡……》的书给推销出去,用此种方法,的确比王姓流氓作家“得癌症”和“乱骂一痛”的招法,又上了一层楼。因为这有点玩三国里的“周喻打黄盖”了。
不过,我对此种行为感到悲观与无奈之余,只能哈下腰,朝地上狠狠地吐出两个字:我呸!
宣传如果总是玩这种极高难的噱头,中国读者的胃口,还能不能承受得了,中国的出版界是不是早就有了“三聚氢胺”了呢?因为我发现至少我的胃口已坏,一看中国人宣传出版的书,就不由自主地产生“结石感”,怕花了钱,买了书,最后消化不了。
上一篇:诺贝尔:钱永健否认是中国人,卖国贼?
下一篇:“一见钟情”,其实是“一种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