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一先生先生把我们湖南人给骂了,接着说老北京,这下是大上海,接着该死哪呢?
真怀疑张先生有炒作的嫌疑。
不过张先生说到是没错,上海人素质确实不怎么样,我在上海就呆过一晚上,坐过一次上海的地铁,便感觉到了什么叫“先上后下”,“老子的地儿,谁也别想让,”一个个衣冠楚楚,一个个都道貌岸然,小资就小资吧,摆什么谱嘛你,上海人了不起啊?
这几张便是在上海地铁站发生的事,我曾经在我博客上贴了出来,可不少上海人却说这老奶奶说乞丐,不值得同情,说就算给她让座,人家领情不领情还不一定呢,嘿嘿,这就是大上海的小市民啊!
好像上海人没几个非上海人喜欢的。
记得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便把上海人说到一无是处,同样的中国有数的几个城市,可让大师级别如此“印象不佳”到,就属上海人第一了,自私傲慢,小气无理。
嘿嘿看来张一一先生也算和易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那在这我们就先看看张一一先生说怎么骂上海人的吧:
我前面已写过《丑陋的湖南人》和《丑陋的北京人》,但那都只是抛砖引玉或者说鸣锣开道,一旦你和上海人打上交道,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丑陋。
一、阳盛阴衰
上海这个城市有着四张“文化名片”,分别是刘翔、姚明、韩寒和余秋雨。有意思的是,这四个最有名的上海人,无一例外都是男人,在这里,你根本无法看到任何有关“男女平等”的痕迹。
然而,刘翔、姚明、韩寒和余秋雨们,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作为运动员的刘翔和姚明,他们的商业运作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别忘了,在“奥运会金牌大户”中国,我们并不缺乏好的运动员;而在现阶段的中国,有思想的,能搞好经济建设的人才,才是最为紧缺和必需的资源,对刘翔和姚明的过度炒作,只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迷失方向。而作为上海另外两张“名片”的韩寒和余秋雨,就显得更加的荒唐和可笑,一个是侥幸出了本自传炒作成功的,一个是就会写几篇无病呻吟散文、甚至连自传这样长篇都写不出来俨然还以“大师”和“儒宗”自居的,这两位的“成功”,远不仅仅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悲哀,更是所有中国人集体的悲哀。
从刘翔、姚明、韩寒、余秋雨这诠释着上海城市文化的四个上海男人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叫“浮躁”。
二、崇洋媚外
上海人管北京人、广东人、江浙人以及其它所有凡上海人以外所有的内地人都叫“乡下人”、“农民”或者“瘪三”,他们显是早已忘了,他们的爷爷奶奶曾都是从苏北乡下和浙江农村逃荒出来的“乡下人”、“农民”和“瘪三”。
上海人的子女几乎从不会到上海以外的地区去上学,当然,成绩特水货家境特糟糕实在没办法的除外。上海人的子女留学多在日本,上海话、日语和国语,是上海的三种“官方语言”。在上海,往往只要有一个日本人在场,所有人立马就舍弃他们平素奉为玉语纶音的在上海话而改用日语交谈,在上海,日语的普及程度会让你感到惊讶。
上海人开得最多的是日本车,去商场买东西,售货员会盛气凌人难抑骄傲地跟你说:“这是大日本帝国的原装货,便宜又耐用”,说着说着,口水便要流将出来,那语气,仿佛大日本帝国就是他们的亲爹。
三、冷漠自私
如果要评选中国“最没有人情味”的城市,那一定非上海莫属。如果在上海你骑自行车摔了个头破血流,千万别指望有人会帮上你一把,只要还不曾听见后边有人一边在拼命地摁车铃,一边极不耐烦地骂骂咧咧:“哪能啦,侬快点啦,阿拉还要上班啦!”这就是对你最好的人道主义救助。
行色匆匆的上海人从不知红绿灯为何物,走大路如同他们自个儿家里客厅,所以上海的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是最高的,据说有关方面正考虑在上海的十字路口引进北京披黄马褂的交通协管员,这好歹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上海的公交和地铁永远都是“先上后下”,3年前张一一先生在上海曾有过一次乘地铁的美好经历,到站后又过了三站还没法脱颖而出冲出车门,只好绝望地大呼“救命”,这才有人极不情愿地让出一条羊肠小道,让我在过了四站后才如逢大赦遍体鳞伤地挤下车,从此谈上海地铁色变。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有网友拍到姚明的父母乘地铁去五棵松体育馆看篮球比赛,我当时就想,要是把这五棵松体育馆搬到上海去,我保证姚明他爹妈一定看不到那场比赛。后来,我又听说张曼玉也乘坐北京的地铁了,我又想,曼玉姐有本事你去上海坐上两回试试,没准还没十月就能让你做妈咪!王志文和戴娆合唱的一首情歌这样唱道:“在人潮汹涌的都市寻找内心完美的自我,你是不是有些在意?”是的,我确实很有些在意。
四、没有文化
我曾说过湖南人没文化,但那毕竟是气话,是对近些年湖湘文化的日渐没落的恨铁不成钢。倘若以上海人作为参照系的话,湖南人其实个个称得上“鸿儒”的了。湖南好歹还有几千年高天厚土的文化沉淀,但作为上海这样一个舶来城市,头重脚轻根底浅,如同美国人一般上溯两三百年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了,正如同周迅那挺爷们的歌喉所唱:“你飘啊飘,我摇啊摇,无根的水草”,根基相当地浅薄,根本就无从谈起什么文化的底蕴,所以像韩寒和余秋雨这样最没有文化的两个人,都能大步流星堂而皇之地跻身上海最著名的“文化人”,成为上海的城市象征和文化名片,真是没有办法。
上海人嗓门特大,有个掌故说,一老外看到俩上海人在激烈地吵架,热心肠走过去排解,原来这俩上海人不过是在说悄悄话。这掌故虽然有些“臭”上海人的意思,但也能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上海人内心的惶恐和空虚,因为没有文化的支撑,因为内心空虚和不够自信,所以上海人才拼命要从大嗓门中去寻找安全感。
上海人的“没文化”,还表现在他们行为的浅薄,上海人是出了名的势利眼,唯物质论,上海人对货币有一种天然的眷恋和情有独钟,上海女人宁可每天在家啃咸菜馒头也要挎个LV包出门,实在是让人敬佩又落泪。
骄傲的上海人呵,什么时候,能低下你们并不高贵的头颅呢?
(再说一句:湖南人骂了,北京人骂了,上海人也骂了,让我们拭目以待,下一个是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