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这部电影,35岁以上的大陆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它同那个时代的同类主旋律电影一起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这部电影以红军长征中的泸定桥之战为原型,充分利用电影艺术手段,再现了当年红军的神勇与无敌。百草止水是看着这些电影长大的,长大后却忍不住对电影中的故事产生了怀疑。可是,我们的历史课本早就信誓凿凿地记录了这一战例,并且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以教育后人,这一切几乎都不容许我们去质疑。然而疑问日益滋长,为了能尽快能找到明确的答案,现将疑问和盘托出,并祈请大方之家予以解疑释惑,不胜感激之至!
史书中记载的泸定桥之战是这样子的:
1935年5月27日,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当时103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光溜溜的铁索桥面。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勇士爬上铁索,匍匐前进并冒着敌人的炮火向东桥头扑去。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阻击红军夺桥。
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冲了上来,并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泸定桥之战,整个战役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宣告结束。
疑问一:机枪射程很远,那时的机枪再落后,射程至少也要在四五百米以上,更何况守军还有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炮。所以,区区103米的桥面,就完全在敌人枪炮火力的严密笼罩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别说爬过大桥,就是登上桥面都很难。可是为什么红军能够登上桥面爬过铁索并且毫无伤亡地占领了泸定桥?对此百草止水猜测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形:
第一,敌人弹药不足,最终就无力封锁了;
第二,敌人被红军的勇敢吓傻了,手抖得开不了枪,或者射出去的子弹到处乱飞,就是打不到红军战士身上;
第三,敌人的弹药大部分都是假货,根本就打不响,从而为红军战士接近敌人进行肉搏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红军乃仁义之师,所以上天保佑,让他无一伤亡地顺利夺桥。
疑问二:为什么国民党军队不把铁索炸断?甚至连桥板都未曾全部拆除?炸断铁索链,就不用冒险扼守了,而且无论怎样红军也是过不去的,除非他们都长了翅膀。对这种疑问作出的可能猜测有以下几种:
第一,铁索太硬,可能是特种材料制成的,国民党守军手中的弹药对付不了;
第二,本来打算要炸,可蒋介石不愿意,说那是文物古迹,应该予以保护;
第三,本来就没打算炸,甚至还将桥板留了20多米没有拆除,就是故意引红军上当,好在泸定桥上将其全面消灭,只是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第四,压根就没想到可以炸断铁索,只是非常紧张地据守在桥头,没想到还是阻挡不了英勇的红军。
针对以上疑问,飞夺泸定桥战役确实不可思议,如果百草止水的疑虑成立的话,真实的面貌应该是另一个样子的。对此我们不妨做出一些另外的猜想:
猜想一,敌人还没来得及拆卸完桥板并炸断铁锁,就被从其他地方包抄过去的红军小分队解决了,于是大部队不受阻地度过了大桥。
猜想二,敌人内部有我军间谍,或者成功策反使敌人起义归正,或者通过内斗自行消灭了这些驻军。
猜想三,大渡河对岸根本就没有敌人,铁索上的木板也没有被拆除,红军大部队毫无阻挡地过了河。
可是,飞夺泸定桥战役几乎是军史上板上钉钉的事,因为它是依据开国上将杨成武的回忆整理的,无论电影还是军史都是以杨将军的回忆为基准。可问题又来了:
第一,为啥这场战役看不到当时团长王开湘的影子,为啥是政委杨成武指挥的战斗,而不是团长王开湘?
第二,为啥这场战役的描述中没有敌人守军的编号和将领的名字?甚至连敌人的伤亡状况、被俘数目及缴获战利品多寡都没有?这好像不符合我军对战史整理和记录的传统啊?
第三,在飞夺泸定桥之前还有一个强渡大渡河战役,该战役是由杨得志部队的十七勇士完成的,并且在《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中予以公布和表彰。可是为啥比大渡河战役更为精彩的飞夺泸定桥就没有这个待遇? 要知道渡过大渡河后老毛在泸定城停留了两天才走,这段时间内完全可以为飞夺泸定桥之战大书特书并予以表彰啊!
第四,飞夺泸定桥23勇士的名字并不全,现在能得知的仅有的5个人的名字,而且还是后来通过回忆逐渐补充的,强渡大渡河战役的17勇士却能有名有姓记录完整,这是为什么?
以上种种疑问令人头大,希望有贤能之士能够给出最权威的回答!谢谢!
上一篇:儿子!记得找贪官的女儿做老婆!
下一篇:高级流氓,是拯救裸体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