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央视的“春节晚会”看得人越来越少了,是央视的水准差了,还是观众要求高了?
这几年春节没回家,作为不善交往的第一代城市移民,没有亲戚可以共处,一家三口的春晚实在没其他可消遣的,于是,俩老家伙死拉活扯把儿子拽过来:边打拱猪边看春晚。儿子说有啥好看的?但他总不能制造三缺一的遗憾,于是应付我们几把,跑网上聊天去了。我们就开着电视瞎扯,没得扯了,就干坐着。
今年听说有山寨春晚,我着实兴奋了一把。如果演这个,我肯定会津津有味看下去:
不用总盯着那几个熟悉的明星,希望她或他的歌短一些了;
不用听这个大使馆,那个华侨团体、远在千里之外的某边防军给全国人民拜年了,虽然感动但这种心意太广泛了些;
不用为了躲避广告去没尿也上厕所了;
不用再惋惜本来喜欢的导演因为受贿春晚参加剧目被关进大牢了
……
春晚得代表全国人民,得涵盖各行各业各界别,这个意义上说,似乎只有打着央视的旗号,才表现出大一统的繁荣景象,显示出文艺没有忘记任何一个中华儿女的慈悲心肠。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年三十就是为了咧着大嘴傻开心,要在这个上都关注那么多复杂的意义,就真不如去读报纸头版,看一周新闻综述更来的地道和权威。每年正月,电视上翻来覆去折腾春晚,不知电视台烦不烦?看着天天炒剩饭,实在没有了打开电视的兴趣。
山寨春晚的优势在哪里?在于新鲜。而我们的春晚人气日下,不久在于没有新鲜劲吗?就像旅游,城里人爱看乡下,乡下人爱看城里。如果每个省的电视台都跟贵州台一样,联合办山寨春晚,将时间缩短到两小时以内,元宵节前每晚放两个省市的,我觉得就很有观赏价值,这也不违背春晚覆盖全国人民和各阶层的宏观要求。
只不过如此一来,那些春晚专业户们就未必高兴,大批的广告费不能由央视独吞,央视和艺术大腕、名导演们会跳起来指责:这还叫春晚吗?这等水平简直就是笑话,再说了,这不是搞分裂吗?
近日,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山寨春晚’本来就是一个网络上的事,把它拿到电视上就变味了。‘山寨’文化,还是一个新现象,我们也还没来得及对它出台一些什么管理措施。”原来,大过年的我们就想看着电视傻乐一下,还必须得有来自官方的固定 “味儿”;看的春晚节目除了没有政治问题,还必须是被官方“管理过的。”要是出个规定说初一早晨谁家的饺子都必须是一种馅的,岂不是更大一统和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