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明白了,有些人是什么居心,那么恶毒地诅咒“一考定终身”的我国高考录取方式。
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在接受一家网站的访谈时指出,把反映平时学习情况的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把综合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该负责人说,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
作为邓小平1977年主持的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之举的直接受益者,看到这个消息,我立即产生两点感慨:一是为自己庆幸,二是为跟我有相似之处的今后的考生们担忧。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因为,中小学阶段我的“学业水平测试”不是很好,“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评价”,大约也不会很高。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在学校,我一直是凭兴趣念书的,喜欢的课程学得不错,不喜欢的课程,就任其荒芜,一塌糊涂。语文课是我所喜欢的课程,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在我们村小学、公社(后来改镇)中学,同年级同学中,但凡考试,包括小考大考,我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念中学期间(也是迄今为止),我有机会参加过的两次最高级别的语文竞赛是区级竞赛,一次是知识竞赛,一次是作文竞赛,我都是第一名。其中语文知识竞赛那一次,我得了90多分,第二名只有80挂零,可谓遥遥领先。据参加阅卷的老师说,竞赛阅卷组老师公认,一个词语(“政变”)的解释和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我的答案比标准答案还好。一位其父亲是公社干部的同学说,我在作文竞赛中获胜,他是最早知道的人。
因为,教导主任从区里骑自行车回来,先到公社报喜。一进公社大门,只见他把自行车往地上一扔——那个年代,自行车是宝贝,一般都很珍惜的——就直接冲进了公社书记的办公室,气喘吁吁地报告了这个好消息。但是,我是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其他科目,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我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差的,但确实可以用四个字去描述:乏善可陈。不知道为什么,初中二年,数学课我特别爱睡觉。即使是天寒地冻的冬季早晨,我也很容易进入黑甜之乡。慈祥的女老师为了让我保持清醒,罚我站着听课。站着,我依然能“童子垂头懵懂而睡”,弄得这位老师哭笑不得。高中二年,物理课上,我常常跟同学聊天。有这一阵子迷《水浒》,跟一位同学对一百单八将姓名和绰号,把在南京大学做助教时被打成右派、遣回老家务农、“文革”后进中学教书的物理老师气得够呛——这位老师实在是很可爱的人,他每次在批评我三句之后,第四句总是竖起大拇指说的:“你的语文成绩我实在是很佩服的!”听课是如此地丑态百出,考试成绩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偶尔几次看到成绩单上的数理化成绩实在太寒酸,羞愧难当,曾用过几天功,成绩也总是立竿见影,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总不能持之以恒,不到一个月,就会故态复萌,成绩随之直线下降,回到中不溜学生行列。
因此,直到我大学毕业多年之后,高中数学老师,只要说起我,还是觉得像天方夜谭,他的结束语总是:“丁启阵能考上重点大学,实在是想不到啊!”惊诧之情,坚如磐石,仿佛我是通过舞弊考上大学似的。其实,他不知道,我的数理化成绩之所以不好,不是因为我笨,而是因为我觉得反正毕业之后是要回家修地球做农民的,数理化没有用处,不想学。一旦觉得有用,我是可以学好的。后来,高考要考数学,我准备了十个月,就考了92分,若不是粗心看错一道8分的题目,我就得满分了。
小学时代,因为向一位喜欢拖堂的老师写纸条提意见时,赶上全国学习黄帅“反潮流”,我被村小学树立为反潮流典型,得到了一次“五好战士”的荣誉。除此之外,我不记得自己还得过“三好学生”之类的奖状。高中一年级,全校要举行广播体操比赛,班主任因为所有班干部都是胆子小嗓门也小的人,无法胜任站在高台上喊口号的使命,因此临时任命我为体育委员。整个中小学期间,我就只做过这一回班干部,时间比袁世凯做皇帝还要短暂。
总而言之,我中小学阶段的“学业测试水平”和“综合性评价”,不会好到哪里去。倘若我不是二十多年前参加高考,而是若干年后参加高考,很可能就上不了大学。相反,我的一位同学(从小学一直到中学毕业都是同学),一定可以在毕业当年便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念书,而不是在屡败屡战、经过五度高考之后,才勉强进了本地区的师专。因为,他一直是班长,深得所有老师的喜爱,平时各科考试成绩总是在90分以上。
我担心,将来高考录取制度调整之后,因为淘气贪玩,那些中小学阶段的考试不曾取得优异成绩,德智体美劳方面表现欠佳的学生,即使高考前夕忽然醒悟,折节读书,头脑开窍,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也已经“悔之晚矣”。因为,综合评价之后,他们的高考成绩优势不复重要。最终,他们就成为不幸被“综合”掉的那一部分。
网上看到,许多人担心今后作为高校录取参考的“综合评价”,可能成为权力与金钱的回旋余地,发挥空间,从而使高考失去公平性,成为腐败的土壤、温床。我认为,这种担心决非多余。
“一考定终身”,像是一项不得了的罪名,听起来很可怕,很雷人。但实际上,“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一次没有考上大学,就永远放弃高考的人,大多数是真的不爱读书、缺少读书天分的人。一般爱读书也有读书天分的人,基本上都会第二次第三次继续参加高考,直至考上大学,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这是国家政策所允许的,也是多数家庭的经济情况所能承受的。就是说,绝大多数优秀的学生,只要他们不轻言放弃,总是能够考上大学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接受教育途径的多样化,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上大学、上国内大学,已经不是人生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我认为,“一考定终身”,基本上是不实之词,是捏造的罪名,是对现有的、较为合理的高考制度的一种诬蔑。
上一篇:中国航母叫“谢亚龙”号必天下无敌!!
下一篇:正经男人,爱曲线丰满女人是好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