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批《南京!南京》:中国电影之耻
《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不久前与陆川有一次对话。对话之前,封总不吝赞美之辞,说陆川的《南京!南京!》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于是,我去看了该电影,没有感觉到它进步在哪里。当然,它的视听元素比过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确实完美多了,但感觉它仍然是在图解导演们自以为是的思想,人物形象是干瘪的,语言是生硬的,行为是没有根据的。
《南京!南京!》不但不是中国电影的进步,而且是中国电影的耻辱!有网友骂《南京!南京!》是一部“汉奸”电影,也不是没有道理。
我看《南京!南京!》是陆川他们来本市举行在本市的首映式第二天。本市有一家时报,居然拿了几个版来详细披露与《南京!南京!》有关的内容,比如拍摄经过,选角经过以及首映式的各种花絮等等。陆川很得意地说,票房上了1.5亿元就要祼奔,他和投资人,发行人以及那些演员们关于“祼奔”的赌局,就是在这里笑谈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似乎都说完了,说尽了,但就是没有一篇文章来真正分析一下影片的优劣与得失。作为曾经的记者,深知这些报道可能是影片投资方、发行方和演员经纪人所提供的内容,或者是他们希望报道的东西,记者实际上没有自己真正的感受。我们现在的电影报道或者影评,好像都被投资方和发行人以及经纪人绑架了似的。
想从我们中国人自己拍的电影来感受一下南京大屠杀,那是肯定要失望的。《南京!南京!》似乎有意要抹去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恶,这难道就是“中国电影的进步”吗?不顾历史,不顾客观事实,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甚至不惜篡改历史。
相反,看了德国人拍的《拉贝日记》,发现他们恰好对日本人制造南京大屠杀有深刻的揭露,也尽量展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泯灭了人性的丧心病狂,比如日本兵的“砍头竞赛”。但表现了“中国电影进步”的由中国人自己拍的《南京!南京!》却根本没有这些突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向严谨的德国人懂得要拍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就不能回避日本人的残暴和凶狠,是不能违背历史事实的。《拉贝日记》也表现了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人性,比如军方上层关于包围与攻占的争论、个别军官对大屠杀的反感、日本人对国际舆论的惧怕等,但并没有让历史来迎合导演的意图啊。
陆川为会么要从日本兵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刻意表现日本兵的人性呢?其实,在与《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的对话中,陆川毫不掩饰地透露了自己的真正“野心”,就是要让该电影能到日本去上映。我感觉《南京!南京!》并不是为了实现他们所谓的“中国电影的进步”,而是为了满足陆川的这个需要。
陆川说他要再现中国人的抵抗意志,但在影片中,哪里能感受到中国人的抵抗呢?溃逃的军队如潮水一样涌来,坚持抵抗的士兵们手牵手地排成一列,做出虎视眈眈的样子。在这里,所谓抵抗精神,实际上是中国人自己在跟自己作对。似乎中国人在抵抗自己人时非常坚强,而在日本侵略者面前,要么是忍辱求全,要么就是猥琐之人。历史的记录说,虽然军队溃逃了,但民间的抵抗确实很强烈。陆川所说的,表现了“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在电影中似乎看不出来。在巷战之前,还可看到一些战争场面,也可看到中国士兵和中国人作了一些抵抗。不过,那只是日本兵眼中的不成气候的零星对抗罢了,也只是表现了日本兵在攻入城之后所面临的一些危险。陆川是把自己从电视和报纸中看到的美国大兵攻入伊拉克的情景移植到了南京大屠杀中,可能他根本就没有真正去研究和挖掘过南京大屠杀的有关历史。
巷战之后,陆川就把主要的镜头放在了对慰安妇和强奸的表现上。不得不说,陆川确实是一个商业片的天才。为了追求票房的成功,就在爱国的幌子下,拿中国人的屈辱来吸引人的眼球。激烈摇曳的蚊帐、床板剧烈振动的音响和女人们痛苦的呻吟,以及全祼的妇女被板车拉走的场面。这一切,与其说是在展示日本兵对中国妇女的残暴,不如说想借中国妇女被辱来满足人们的偷窥欲。最能表现陆川无耻心理的镜头,是那个做妓女的妇女对老妇说的一句话:“你去人家还不要你呢!”那是在战争的状态下,充满了被屠杀和被蹂躏的恐惧啊,不是现在的娱乐消费时代啊,即使是妓女,也不可能这么轻松的。
一旦离开虚张声势的画面,马上就显出语言和表演的苍白无力。人物所说的话,让人感到非常生硬、简单、肤浅、形而上学。但是,导演们却还认为这些语言很深刻、正确、充满了力量呢。实际上,人物对话少表明我们的创作者思想的贫乏和畏难而退的取巧。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电影中中国士兵在被集体枪杀前,呼喊:“中国不会亡”。陆川说他拍这个画面时非常激动,而我看到这里时总感觉非常生硬。虽然那是一句非常“政治正确”的一句话,但用在电影中,就完全是导演们的想当然了。
陆川可能会正大光明地做一个“汉奸”,不会象现在在那样极力做出一个“汉奸”的样子来。因为,在《南京!南京!》中,凡有点文化的人,似乎都是汉奸。其实,真正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有他们坚守的文化精神,象梅兰芳先生,并不是象陆川所构想的拉贝秘书唐先生那个样子。
陆川最为得意的是日本人在占领庆典中的敲鼓。在与封总的对话中,陆川说自己只是因为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这样的场面,就感到一定要拍。陆川的理由是,他在鼓声中感受到了日本人的精神。其实,这又是依靠画面的煊染来图解导演自己想当然的思想罢了。日本人的文化精神,并不是陆川理解的那么简单、肤浅。日本人对自己的文化精神是非常坚守的,同时还善于把人类进步的东西融洽进自己的文化中,坚守而不固执,是在学习中的坚守。日本人对中国人瞧不起,滥杀无辜,但却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敬服,现在似乎在日本到处都能看见我们的文化的影响,只不过已融入了他们的文化中,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精神。陆川向《拉贝日记》的德国人学学吧,严谨、科学、尊重历史,该坚守的就要坚守吧,不要为了自己的一时“野心”就什么都不顾了。
在与封总的对话中,陆川说他根本不担心80后和90后,真正担心的是封总他们这些60后的人。那是,这些人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生感悟,并不是陆川用一些虚张声势的画面和音响就能把他们嘘住的,吓懵的,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不过,封总赞誉陆川是“中国电影的进步”,给人的感觉是,封总虽然从一个电台的普通记者打拼成了杂志的执行总编,但却从一个年轻的优秀诗人蜕变成了一个文化掮客,真的是跟现在“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状况并没什么两样啊!
“拍如此汉奸电影的路出,你最好给我滚出中国!”
上一篇:领海惨被蚕食!中国不出兵竟是因为这?
下一篇:赵忠祥:我太爱小沈阳了,有啥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