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现在治作弊,出了奇招,中文教授写一首《考场歌》,怎么看,怎么像小学生的手法,愚蠢迂腐可笑
21日,北京大学教务部发出公开信,号召学生遵守考场纪律,不要作弊。在公开信里,还引用了中文系程玉缀教授所作诗歌《考场歌》作为勉励,让一封本来很公文正统的劝勉信立即多了一种文学情怀。(5月22日《京华时报》)
拜读了北大的《考场歌》,除了所谓的文学情怀,还有北大人的倨傲精神,如“燕园学子,人中龙凤”。大学作弊现象其实全世界都难以避免,哪怕像是世界级的名校剑桥、哈佛、耶鲁等。关键在于,如何防范学生作弊,才是评判大学治理水平的标志。像北大这样用《考场歌》来劝谕学生不作弊的,感觉很迂腐很可笑。
中国的学生向来不乏思想政治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思想品德课是一以贯之的。好坏香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又遑论“人中龙凤”的北大学子?所以,北大学生对作弊不是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明知故犯,是思想和行为的脱节。导致这一变异现象的,不是道德灌输的匮乏,而是行为准则的失范。教以喋喋不休的《考场歌》,不仅起不到制止作弊,反而会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不作弊的也会去作弊了。
北大作为中国德赛启蒙的发祥地,至今还将道德教化作为疗治学生行为不端的灵丹妙药,让人陡然而生一股悲凉凄然的情绪。今夕何夕,作为中国人文学术的第一学府,教授学生的乃是最基本的人文法治理念,培养独立的学术人格,涵养基础的规则意识。悲哀的是,面对高校普遍存在的作弊现象,北大没有表现出用规则框架信用、用信用纠偏学生行为的能力,而是迷信“文学情怀”的道德说教。浪漫的“文学情怀”是好,但是用错地方,就是鸡肋和迂腐。更重要的是,北大《考场歌》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无能,更是世界观上的老旧:奉道德教化为圭臬,忽略规则矫正为根本,延续的是人治的思维惯性。
在此不妨反问:北大是否真的相信《考场歌》能够让北大学子不再作弊?如果不能,《考场歌》的“文学情怀”岂不成了没有意义的滥情?当然,也许这只是北大人性化的点缀,那就不妨将《考场歌》娱乐化为北大校园的一件趣事、轶事,切莫赋以正儿八经的“文学情怀”和道德色彩。否则,如此举措将会误导公众,造成北大治理无能的印象。
蔡元培先生治下的北大讲求的是“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马寅初先生在《北大之精神》中则认为:“欲图改革,必须自环境之改造入手。重心不在表面,而在人心……”。不妨认为,蔡先生实践的北大灵魂是“多元”、“个性”、“独立”和“自由”;马先生认为的北大精神在“质”在“道”而不在“表”和“器”。而所谓的《考场歌》表现的是教谕小学生式的道德说教,缺乏足够的智慧内涵;而这样的道德教化也沦为形式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浅薄也很浮躁。如果说北大硕果仅存的只有“人中龙凤”的傲气,而乏了内在精神的独立和傲骨,作弊事小,培养不出来栋梁人才才是最大憾事。
治理作弊,北大不妨向英国的华威大学学习。该校被称为最难毕业的英国名校,也是学术最自由和最鼓励学生个性的大学。但是对于学生作弊,该校向来没有所谓的“文学情怀”而是手段强硬的“零容忍”。作弊者,强者拿不到学位重者是要退学的。不仅如此,作弊还是要记入个人信用记录的,一辈子都受影响。所以,北大不疼不痒的《考场歌》治作弊和华威大学一丝不苟的制度规则治作弊,大学治理水平高下立判了。
这恰恰是北大值得反思之处,缺乏规则内涵的《考场歌》,竟被视作“文学情怀”而津津乐道。内中法治精神的缺失,使公众看到了“中国一流大学”和“世界名校”的差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