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6月7号,我们的高考生要进入考场了,因为这是决定命运的考试,所有肯定有很多考生,想一些非常 作蔽方法 考试,暂且不论这些吧,今天我也说说古代高考,就是科举的事,说说他们是怎么妨止考生作蔽的.
其实,古代没有高考的说法,但大家都把科举看成是古代的高考。科举比现在的高考难考,考中了就能做官,考场后面就是官场,还有“榜下捉婿”的艳遇。不像现在的高考,即便考中了状元,也要再读上几年书,毕业了不要说做官,如果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该谢天谢地了。
古代考生常用的作弊手段——“怀挟”
因为科举及第相当诱人,有前程,有美女,考生自然会想着法子提高成绩。为此,会不顾名节和为学之尊,而去作弊,投门子,通关节,行贿考官。朝廷当然不能不管,为严肃考纪、维持公平,保证公正,常会出台严厉的反作弊反行贿规定。进考场前对考生进行搜检,就是其中的一招。
现代高考已无搜身检查的制度,仅有监考老师会在考场上提醒一下——“请注意啊,如果哪位考生身边有书本、资料等物品,请交出,放到前面来!”在古代,参加考试可不是说说就能了事的,要进行多方面、详细的查检,搜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为什么要搜身?因为古代考生作弊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夹带参考材料进考场。一旦材料带进去了,事情也就OK了。因为过去考场不是一个大房间,而是“考舍”,是个小单人间。时间短的要在里面呆上几天,长的甚至个把月,连大小便都必须在里面解决,是不能外出找茅房的,所以在里面翻书作弊也是方便的。
夹带,又叫“怀挟”。顾名思义,就是将有关考试资料暗藏在身上,带入考场。怀挟的手法也是五花八门,或藏于笔管,或置于砚底,或放于夹层鞋底,你能想到的夹带手段,你想不到的夹带手段,考生都能想出来。可以说,在没有现代探测仪器的古代,这样的作弊手段是防不胜防。
早期的科举考试并不禁止怀挟。在科举广泛开展的大唐王朝,当时便允许考生夹带书本和其它物品。由于夹带对所有考生来说并不公平,社会和有识之士对此反应强烈。于是到五代时,便开始禁止夹带资料入场,并形成书面规定。
此后制止考生怀挟,便成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常规制度,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反怀挟手段。
宋代考生入场如机场安检——搜身
科举到宋代已成为社会公认的选拔人才的最佳手段,而且,科举有利于调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朝廷因此也格外重视科举,与此相对应的是,防止作弊的措施也很严格。
宋初,考生在朝廷诗赋考试时还允许带《切韵》、《玉篇》这些通行用工具书,但随着考试腐败现象的日益突出,到宋真宗赵恒当皇帝时,这规矩改了,规定,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其它物品带入考场,连茶厨、蜡烛都被禁止,考生入场前朝廷检查,还会由监门官进入一番搜身检查。
考生一旦被发现怀挟书册,会立即被揪出考场,并不能参加下一次的科举考试,有的考生甚至被停考数次。搜查时,监门官执行的是全身搜查,会将考生全身搜摸一通,如机场安检一样,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
但到后期,搜身检查夹带已成为一种摆设,怀挟之风开始蔓延。据《宋会要辑稿·选举》记载,到南宋时,进考场情况更糟,没有考生不夹带资料入场的,当时的情况是,“蝇书满庭”。“蝇书”,是专供考试作弊的一种工具书,很小,易于夹带,且不容易被发现,考生带进去也不会感到后怕。
宋代的高考搜检查制度什么到后来成为形式?这可能与中央官员的腐败有直接关系,连苏东坡这样还算正直文人,都曾做过故意泄露试题的事情。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戊辰科,试题是一道议论文,题目叫《扬雄优于刘向论》。身为对国家选拔人才负责的贡举,苏东坡竟然把论文试题亲自送到自己得意门李廌的住处,但弄巧成拙,刚好李廌不在,试题后让政敌的儿子章援得到了。结果私心的苏东坡不明真相,轻易判章援的卷子为第一名。此事后来成了科举场上的一大丑闻。
另外,宋代搜检制度名存实亡,还与监门官的素质和执法态度有关。宋代负责搜检的监门官就是一般的官吏,比较随便,有的甚至是临时找来的,难免在搜检过程中被考生拉下水,自己屁股不干净了,搜检自然就成了形式。
金国考生入场前要澡澡——裸检
监门官自身存在的问题相当明显,后来对监门官的要求也严了。执行搜查的人的身份开始很大的变化,调派部队士兵执行考生入场前的搜检工作,以提高考试的严肃性,军人由此成了监门官。
金国便曾这样做过,抽调士兵来搜检考生的士兵全副武装,被允许带着武器——弓箭上岗。金国的科举考试纪律很严,现代的高考一般是30名考生一个考场,2名监考老师,平均每15名考生划1个监考老师。金国时的监考老师大大增加,一般是4名考生就有设1名监考老师。在汉族进士考试时,则是1名考生有1名监考老师,在外面巡检的人员还不算。
应该注意的是,参与考生搜检和监考的士兵,也不是谁都可以。被抽调的基本条件是,“不识字”,这样,可以避免监考老师与考生串通,引发新的科举腐败。
金国对考生搜身是什么样子?从《金史·选举志》(卷51)的记载来看,与搜检犯罪没有什么两样。检查时考生要主动把衣服解开,露出身子。还要把束紧的长发放下来,看头发结内是否藏有“蝇书”一类的作弊工具。甚至连鼻孔、耳朵也不放过,要扒开看看。《金史》的说法是,“解发袒衣,索及耳鼻”。
因为检查太过分了,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有大臣对这样的搜身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在众目之下,如检查盗贼一般对待识文开字的考生,是相当不文明的,是失礼的表现。但入场前总不能不检查吧,于有臣僚建议,让考生“沐浴更衣”。沐浴时,考生要脱光自己的衣服,一丝不挂,然后换上官方为每一位考生准备的统一服装,然后才能进入考场。这事实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金国在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公元1189年)便曾进行过试验,得到肯定。
明代作弊考生要进小牢房——严查
元代对科举考试一开始并不热情,但尽管如此,考生在进入考场前仍然要搜检。即使是允许带入考场的物品,也要当场拆开来检查,否则别想溜进去。
严肃科举考试纪律,在明代达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狠角色,甚至干过将贪官扒皮的事情。对待科举考试,朱元璋同行让人惧畏。
据明文献学家王圻的《续文献通考·选举考·举士三》(卷四十五)记载,洪武年间科举考试最常见的作弊方式也是怀挟。于是朝廷规定,搜检怀挟官每次一场考试入场前都要进行搜检,搜检官要将问题考生的姓名记下来,并将其揪出场,不许再考。
朱元璋首次将入场怀挟行为,上升到了法律高度,被查出的违纪考生将被关进小牢房,“枷号—个月”,拘押期满后“问罪为民”。这意思通俗点来理解就是,以后你也别想考了,回家种地去吧。
但是,也怪了,朱元璋令人生畏的搜检制度,并没有让考生望而却步,怀挟之风难禁,朝廷只得一次次重申加强搜检,加重惩罚力度。
朱祐樘当皇帝的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规定:应试生儒举人监生,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并越舍与人换写文字者,俱问发充吏,三考满日为民;若系官吏,就发为民……
朱厚熜当皇帝的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礼部会试天下举人。朱厚熜命御史李邦珍、鲍承荫监试,周弘祖、顾廷负责场外搜检。再次重申怀挟传递之禁,违纪者将执送法司问罪,并送礼部前“枷号一月”。因为曾有人不服从搜检,为防止意外,保证考场秩序,还请求军方求助,由军方调派300多名军人出来配合搜检。
清代出绝招重金赏搜检——扒下考生裤子
图:清代科举考场内景,每一格子里一位考生
清初的科举承继了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如果考生夹带作弊资料入场,哪怕是只言片字,也要坐牢的。到康熙年间,全国基本统一,社会逐渐稳定,清廷有精力和时间来研究科举问题了,将考试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清朝的搜查,一度颇有可操作性。如康熙年间规定,考生入场都要穿拆缝衣服,着单层鞋袜。随身必携带的物品,除了食物、笔、砚外,仅能带篮筐、小凳子等。因为出现过考生把作弊资料放在小凳子的夹层中,带入考场的现象,雍正时便补充了新的规定,考生入场所带小凳子,只许用单层,不许用双层夹底。
但夹带作弊资料入场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观,反而变得严重。清高宗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想出了两条绝招:一是,负责搜检的官员由他自己亲自差遣;二是,重新恢复金国的做法,由军人来负责具体搜检,并承诺给搜检军人发奖金——每搜到一名夹带者,赏银三两。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当兵的本来就是六亲不认,这下更认真了。为了发现违规考生,这些小当兵的真的把事情做绝了,有的将考生的裤子扒下来,来一次全面“裸检”,创下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史上的奇闻。
别说,乾隆的绝招真的很管用,在考场(贡院)外的墙角旮旯里,竟然丢弃有不计其数的“蝇书”、“小卷”。而在当年的考场上,头场搜出夹带者21人,二场又搜出21人。顺天(南京)贡院前的小牢房一时爆满,前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因为皇帝动了真格了,考生也不敢作弊了,宁愿交白卷,也不犯傻。据《清高宗实录》(卷244)记载,当年,考试交白卷的,有68人;未做完卷子的,有329人;所答文不对题的,有276人。因为害怕,二场点名时竟然有2800多名考生未到场,弃考了。到后来,搜检严厉到所带的馒头、糕饼都要切开来检查。这以后,清代的科举考风变好了一阵子。给作者留言 查看作者博客
上一篇:宋祖德:"翻版张柏芝"贡米是变性人
下一篇:罗京患淋巴癌病逝 竟然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