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全中国人民都会赞叹不已呀,实在是高,温总理这句诗引用得真是太精彩了!呵呵,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开场白上,引用离骚中的诗句,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其尤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注:原句无“而”字,可能是总理有意加的吧。在楚辞里,“其”字和“兮”一样是虚词,在诗句里只是起个“调节”的作用,没有含义的。现在前面加个“而”字,成了代词,指代“我”了)。
---这句话,表达了总理将执政理念贯彻始终的决心。
有媒体点评,这句话,令人想起当年朱镕基总理回答凤凰台女记者的那段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错,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屈原原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是遭群小排挤,构陷,失信于楚王,最终被流放的。离骚这一段表达的情绪极为悲愤,也极为消沉,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一连提到了三个死,宁可死去,也不肯屈从于流俗。这一段与后面听到女媭的劝告,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在“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条件下上下求索,形成了鲜明对比,读之令人气愤填膺,目眦欲裂。温家宝总理引这句诗,显然有意“断章取义”,或反其意而用之。
因为,众所周知,我们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是极为团结极为和谐的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极端信任温家宝总理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是坚决支持他的,他一直在大胆干放手干,干得很坦然很舒心,从来没有“吾独穷困乎此时”的时候,更遑论“屈心抑志”“忍尤攘诟”了。
有意思的是,好多媒体将该句中的“善”误作“向”了。
善和向,一字之差,境界却是大不一样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是:只要我认为是正确的,我喜欢和愿意做的事,我就我行我素,死不改悔。你别人爱咋说咋说,爱咋地咋地。“善”,顶多可以升华为志趣为情操。改成“向”字,意思变成了:为了实现我的志向和远大理想,我将义无反顾,死而无憾。这里的“向”,与孙中山先生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中的“向”是一个意思。积极多了。估计一些记者当时没听清楚这个字,想当然地以为这个字应该是“向”,未经核对,就发稿了。
水平确实有待提高。
这一句,女翻译译成,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译回来就是,为了追求我心中的理想,我死一千次也不惜。象这类诗文典故,中国记者倒好说,当时不理解,事后也能查明。那群无知的老外,只照着意译出来的英文,如何能领会其中真味,进而感佩于我总理之博古通今,熏陶到我泱泱大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呢?逢君恶以为,这样翻译,实在太可惜了。
建议翻译同志,以后再为总理翻译时,对一些文言典故,适当地介绍出处,比如,这句前面就可以加上:“As Qu Yuan,a great poet who liv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wrote in his famous poem lisao---”(“就象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的那样”)
总理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时讲了一个故事,“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总理才思敏捷,最后一句套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即兴发挥了,很幽默,说完这句,总理还“顽皮”地笑了笑。我们知道,在大将桓温和诗人庾信那里,树被拟人化了,成了有生命力,有情感的东西。这句诗,感慨岁月无情,人违抗不了自然法则,非常伤感。于右任晚年,恨不能回家乡安葬,曾吟此诗,毛泽东在岸英牺牲时,在极度悲恸时,也曾不由自主地吟诵此诗。……“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将树改成画,难道是赋与了纸墨以生命力?意思是那两半分开半个世纪的画也衰老了,也象人一样有摇落凄怆之态了?梦想着“破画重圆”了?殊费解。
呵呵,还是我们的温总理的学问,牛啊,水平很高呀!